來源:智研航天

引言:太空軍事化下的“隱形戰場”
2025年4月2日,美國太空數據公司Slingshot Aerospace宣布,其開發的光測指紋(Photometric Fingerprinting)技術正式獲得美國空軍AFWERX項目合同,將用于軍事衛星監控(來源:SpaceNews)。這一技術結合人工智能(AI)系統,可精準識別衛星身份、探測異常行為,甚至追蹤潛在敵對目標。
在近地軌道(LEO)衛星數量激增、太空軍事競爭白熱化的背景下,Slingshot的技術為何被美軍視為“游戲規則改變者”?它又如何重構太空安全格局?
技術核心:光測指紋——衛星的“DNA檢測”
▌原理揭秘:從光曲線到唯一身份
光測指紋技術的核心是通過分析衛星的光曲線(Light Curve)——即衛星亮度隨時間變化的模式,生成獨一無二的識別特征。衛星的形狀、材料、姿態(如太陽能板角度)等因素會直接影響其反射陽光的方式,進而形成特定光曲線(圖1)。
圖1:衛星光曲線受姿態與材料影響(來源:Slingshot Aerospace技術論文)
▌技術突破:AI驅動的規模化分析
Slingshot的全球光學傳感器網絡(Horus系統)每晚可生成超450萬次光測數據,結合機器學習模型,實現三大功能:
分類識別:區分衛星型號(如星鏈V1.0、V1.5等);
異常檢測:發現非預期機動或偽裝行為;
目標重捕獲:快速定位“丟失”的太空目標(如失效衛星或碎片)。
關鍵數據:
AI系統Agatha:從模擬到實戰的“太空偵探”
▌DARPA孵化的“威脅雷達”
2024年6月,Slingshot在DARPA支持下推出AI系統Agatha(來源:SpaceNews),其核心能力是無監督學習——無需預設規則,即可從海量數據中發現異常模式。

▌實戰案例:俄衛星“Olymp-K-2”的隱蔽追蹤
2024年,Agatha成功識別俄羅斯“Luch Olymp-K-2”衛星的異常機動。該衛星長期靠近他國衛星,疑似執行偵察任務。通過分析軌道參數與通信模式,Agatha將其標記為“潛在威脅目標”。
技術亮點:
軍事影響:從防御到威懾的范式轉變▌打破“太空偽裝”困局
傳統衛星監控依賴雷達和光學成像,但現代衛星可通過改變外形、關閉信號等手段隱藏身份。光測指紋技術從物理特性切入,使偽裝成本大幅上升。
▌“主動感知”戰略的基石
美國太空司令部將借此實現:
專家觀點:
“未來十年,光測指紋可能成為太空態勢感知(SDA)的標準工具,就像GPS對導航的顛覆。”
—— Audrey Schaffer,Slingshot戰略副總裁
未來挑戰:技術邊界與倫理爭議
▌技術瓶頸
數據覆蓋:當前僅適用于穩定姿態衛星,對翻滾目標識別率低;
環境干擾:大氣湍流、地球反照(Earthshine)影響數據精度;
算力需求:超大規模星座(如星鏈4.2萬顆)的實時處理壓力。
▌倫理爭議
隱私邊界:商業衛星數據是否被軍方“借用”?
誤判風險:AI將故障衛星誤判為威脅的可能后果;
軍備競賽:技術擴散可能加劇太空武器化。
結語:太空安全的“雙刃劍”
Slingshot的技術標志著太空監控從“看得見”邁向“看得懂”。然而,其軍事化應用既可能增強威懾,也可能激化沖突。對于中國而言,加速發展自主光測能力、參與國際規則制定,或是應對這一變局的關鍵。
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mchxHUE1w8btXGMjMNRdZ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