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航天科普
嫦娥六號首次月球背面采樣任務圓滿完成;載人航天工程4次發射2次返回任務圓滿完成,空間站常態化穩定運行;長征十二號首飛成功,可重復使用火箭完成國內首次10公里飛行并返回;重型運載火箭等重大任務加速立項……過去一年,中國航天重大工程取得全戰全勝。在今年的全國兩會現場,來自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的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就中國航天新進展透露出一系列好消息。從可重復使用火箭技術突破到深空探測任務籌備,2025年,中國航天“亮點紛呈”。
多型可重復使用火箭將陸續亮相、實施首飛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推動商業航天等新興產業安全健康發展。可重復使用火箭技術是商業航天領域的一項關鍵核心技術,能讓發射成本大大降低,效率提高。全國政協委員、一院型號總設計師容易在兩會期間表示,今年,我國將有多型可重復使用火箭陸續亮相、實施首飛。
重復使用火箭是相對于一次性使用火箭來說,完成預定發射任務后,可以全部或部分返回地球并安全著陸,經過檢修維護與燃料加注,可再次執行發射任務的火箭。容易介紹,這種火箭可以大幅降低航天發射成本,并提高發射頻率。
去年,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長征十號研制工作有序推進,重復使用火箭技術實現重大突破。容易在采訪中表示,從嚴格意義上講,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是一個系列,至少包括兩個構型。一個是大家比較熟悉的用于登月的長征十號,另一個火箭是規模更小的,主要是空間站運人運貨的火箭要進行升級換代。由于構型本身的一些特點,比較適合進行回收和重復使用,所以給它賦予了一個使命,要做重復使用和回收相關的一個設計。目前,這兩型火箭整體進展都比較順利,一定會盡早跟大家見面。
探月、探火,雙線并進!
“嫦娥六號”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采樣返回,這一重大成就也被寫入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未來,我國在月球探測、行星探測領域還將有多項“大動作”。
目前,我國探月工程四期也在穩步推進,后續將研制發射嫦娥七號和嫦娥八號探測器,嫦娥七號主要是對月球南極環境和資源進行探測,嫦娥八號將開展月球資源就位利用的技術驗證。作為在太陽系內和地球最為接近的行星,對火星進行探測將豐富我們對類地行星的認知,了解太陽系的形成和演化。“我國計劃在2025年實施天問二號小行星探測任務,主要目標是對一顆近地小行星進行伴飛并取樣返回。”全國人大代表、五院研究員孫澤洲表示,未來,我國還將發射天問三號和天問四號。天問三號將進行火星采樣返回,對火星環境進行探測;天問四號將對木星和木星的衛星進行研究,對木星的空間和內部結構進行探測。“火星取樣返回任務可能集中在2030年前后。到達火星時基本上是火星的秋冬季,為了要實現火星著陸和取樣返回任務,在軌道設計上或者是在火星軌道停留上,這些方案都要做設計和選擇。”孫澤洲在采訪中介紹,此前我國已經積累了4次登陸月球、1次登陸火星、2次地外天體采樣返回的經驗,也為后續實施火星采樣返回打下了基礎。
“漫步月球”不是夢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2025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將扎實推進空間站應用與發展和載人月球探測兩大任務。目前,中國空間站在軌運行穩定、效益發揮良好,載人月球探測工程登月階段任務各項研制建設工作按計劃穩步推進。2024年,我國成功實施了天舟七號、天舟八號貨運飛船和神舟十八號、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共4次發射任務和神舟十七號、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2次返回任務,實現2次6名航天員太空會師,順利完成航天員乘組在軌輪換,中國空間站常態化運營有序推進。
▲神舟十八號航天員乘組與神舟十九號航天員乘組在我國空間站勝利會師。(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供圖)
2025年,中國空間站將繼續開展常態化運營,為在軌科學實驗提供有力支撐,全年計劃完成天舟九號貨運飛船、神舟二十號和神舟二十一號載人飛船共3次發射任務,以及神舟十九號和神舟二十號兩艘載人飛船返回任務。
與此同時,載人月球探測工程登月階段任務各項研制建設正按計劃穩步推進。目前,長征十號運載火箭、夢舟載人飛船、攬月月面著陸器、探索載人月球車、望宇登月航天服等正按計劃開展初樣產品生產和相關地面試驗。
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BqohFTe3dlRXO--npN3d7A